SEM 電子顯微鏡的「景深」秘密
拍照對焦 VS 顯微觀察——景深到底是什麼?
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?
在用手機拍照時,對焦在某個人臉上,背景就變模糊了
但如果改成風景模式,前後景物卻都變得清晰。
這就是「景深」的概念。
而在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(SEM) 的世界裡,
也有類似的「景深」概念,只是觀察的不是風景,
而是比頭髮還細的材料表面、微米等級的電子零件,甚至是奈米等級的結構。
SEM 的景深決定了我們能不能「同時看清楚」樣品表面的高低起伏或凹凸細節,
就像用相機能不能把整座山脈拍清楚一樣重要。
這篇文章帶你了解:
- SEM 的景深是什麼?
- 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?
- 要怎麼調整,才能看得又深又清楚?
-
景深是什麼?用 SEM 看「清楚的範圍」
在 SEM 裡,「景深」指的是樣品在焦距上下能保持清楚影像的範圍。
舉個例子,假設你正在觀察一顆長得像山一樣的小型晶粒:
-
如果景深夠深,從山腳到山頂都能清楚成像。
-
若景深不夠深,只能清楚看到一部分,其餘部分會變模糊,影像也會失真。
這對於需要觀察高低差異、立體結構的樣品來說非常重要,
例如昆蟲腳、粗糙的金屬表面、電路板通孔等。
-
SEM 景深的原理與影響因素
為什麼 SEM 的景深比光學顯微鏡還深?
因為電子束的穿透與聚焦方式不同,
SEM 使用的是極細的電子束,且角度較小,
這使得在樣品表面不同高度的點也能同時成像清晰。
再加上樣品表面產生的訊號主要來自表層,
因此即使表面高低起伏,也能保有立體感。
影響 SEM 景深的三大關鍵:
-
工作距離(WD):距離越長,景深越大,但解析度略降。
-
放大倍率:倍率越高,景深會相對變淺。
-
電子槍類型與束斑大小:越小的電子束能達到越高解析度,但景深會縮小。
-
實際操作時,該怎麼優化景深?
調整工作距離(WD)
-
若想看清整體輪廓與深度差異 → 拉長工作距離。
-
若重視細節、解析度 → 縮短工作距離。
選擇合適的電子槍
-
想要細節清楚、解析度高 → 可選用場發射電子槍(FEG)。
-
想要景深夠大、整體觀察 → 傳統鎢絲電子槍也是不錯選擇。
搭配不同成像模式
-
使用背向散射電子(BSE)可凸顯立體與材料差異,增強景深感受。
-
二次電子(SE)則適合觀察表面形貌與細節。
-
觀察應用實例
應用場景 | 景深策略建議 |
---|---|
昆蟲腳、粉末、毛髮、凹凸結構 | 景深優先:長工作距離 + 中倍率 |
奈米線、薄膜層、微電子元件 | 解析度優先:短工作距離 + 高倍率 |
工業材料斷面分析、3D 結構重建 | 混合策略:依觀察層次靈活調整 |
|景深≠越深越好,找對平衡才是關鍵
在 SEM 的世界中,景深和解析度常常是一場拔河比賽,
太深的景深可能會失去細節,太高的解析度也可能只看清一小片。
學會根據樣品類型和觀察目的調整參數,才能發揮 SEM 的最大價值。
想深入了解適合您樣品的觀察方式嗎?
歡迎與我們聯繫,我們提供專業 SEM 應用建議與樣品測試服務!?
【聯絡我們】或預約檢測 ↓
TEL:02-8911-1370
LINE:@615eieko
